环球看点!海拔高,十年坚守责任更高
秋风猎猎。站在长庆油田采油五厂马家山东采油作业区地93-91井组的烽火台上,一览众山小。在连绵的群山之间,鲜红的抽油机座落在山峦之间,还有那矗立的井架正在升腾起新的希望——这是一座现代化的油田。
十年磨一剑。为了石油的潺潺流出,几代石油人为此艰辛付出,从“古榆树”下的临时办公点,再到“五下六上”的艰辛勘探,“姬塬人”不屈不挠的精神终于撼动了地下这块“硬石头”。随着黄8-9井的成功勘探,希望犹如一道曙光照进了这片原本荒凉的黄土地。从2005年建厂成立后,姬塬油田犹如鄂尔多斯盆地上的一颗“新星”,冉冉升腾在长庆油田“建设西部大庆”的征程上,连续十一年稳产300万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2012年到2022年,这十年间是姬塬油田快速发展的十年,也是采油五厂昂首阔步、众志成城端稳能源饭碗的十年。十年弹指一挥间,但足以让小苗成为树,也足以让青工成为硬脊梁。时光不语,但岁月却有痕。在这十年间,他们一路成长,见证着姬塬油田的发展壮大,也感受到了油田日新月异的变化。
他们都来长庆油田海拔最高处。他们只是“姬塬人”中平凡的一员,但他们身上都有着“姬塬人”身上共有的品质:海拔高,追求更高;风沙大,责任更大!让我们通过他们的见证下,一起来感受姬塬油田这十年来的发展变化。
张五峰:油田给了我成长机遇
从陕西省定边县姬塬镇张崂湾村一路沿着山路盘旋而上,走了大约一公里,车子停稳后,等一阵尘烟落下,首先见到了张五峰,他是马家山东采油作业区耿15井区的井区长。
一身红工衣的他,头发被风拂起,目光却坚定如铁。“我是2008年到采油五厂的,当过驻井工、站长、安全员、副井区长,直到现在的井区长。”谈起这十四年的历程,每一年的经历他似乎还记忆犹新。
井场平整有序,三口抽油机正缓缓转动着。“奉献石油,坚守高原”几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在砖瓦房的值班室和厨房里,电视、冰箱、空调、洗澡机、橱柜、电饭锅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谈起油区过去的生活条件,张五峰感慨颇多:“刚来时我们住过石膏房,那时候最怕下雨,床上放着盆子接着,等雨停了,有时候还能在破损的天花板上看见天上的‘星星’。”
“那时候觉得苦吗?”面对笔者的提问,张五峰挠挠头,微笑着说:“那时候大家都过着一样的生活,也不觉得苦。”除了石膏房,他还住过彩钢房。在油区,我见过那种白色的铁皮房,真是“冬冷夏热”。“冬天最冷的时候,值班室一个电暖气都不顶事,得开两个电暖气。衣服挂在外面,不到五分钟就冻成了”冰甲”。这里的海拔是油区最高的地方,从诗人的浪漫角度出发,手可摘星辰,头仰可与月亮对话,但事实是山上比山下能冷个五六度。有时候山下下着雨,山上却飘着雪。在山上山下的气温差异中,坚守高原也确实需要足够的勇气。
“已经习惯了,刚来时心里还毛燥,总想找个人聊天,现在心里平静多了。有时候看着周围的群山,一想到自己在黄土塬深处为祖国献石油,心里就很自豪。”张五峰若有所思地说道。
从刚来时的毛头小伙子,到现在井区长,他把脚步深深地扎在这里,一步一个脚印,从思想到行动都实现了完美的蜕变,“油田生活条件现在已经好多了,厂里也为我们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必须好好干,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
杨睿:吃这点苦不算什么
戴着眼镜的杨睿,脸庞有些黑红。他是2012年到采油五厂的,到今年刚好10年。如今的他是耿15井区的党支部书记。他在2013年也在地93-91井组驻过井。
提起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他说印象最深的除了山上的冷,还有山上的风。“这里一年只刮两场风,但一场风就能刮半年。”他的幽默背后还流露着深深的感触:“有一年冬天下雪了,我们出去保路,风力有着八九级,人被吹得站不稳,路边的树有的也被拦腰斩断了。”山高风大,孤独寒冷,是我对这里最初的认识。“但是现在条件好多了,我们井站员工的住宿条件好了,员工休假也正常了,所以大家对油田的归属感也越来越强了,油田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他的眼神笃定而自豪,可以看出经过十年的磨砺,最初那个青涩的小伙子已经成长为了一名基层骨干。
“碰到特殊时期或者特殊天气,我们都是优先保证井区其他员工的休假,我们井区干部则是能坚守就必须坚守。”杨睿说道。作为井区党支部的带头人,在充分发挥好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同时,他还时时处处发挥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下雨下雪天气,为了做好井区的巡线工作,他经常带着党员突击队踏着泥泞巡线。“冬天最冷的时候,感觉耳朵都要冻掉了,但跟老一辈石油人相比,我们吃这点苦不算什么。”他说道。
吴义贺:山上的草绿多了
戴着眼镜身材瘦高的吴义贺目前在马家山东采油作业区综合组工作。2008年到采油五厂参加工作的他,现在已经有了14年的工作经历。
“记得刚分来时,我在地210-48井组驻井,离地93-91井组不远。那时候是10月份,天气已经凉了,但因为井上才投产,我们住的彩钢房连电也没有。就这样坚持了几天,终于来电了,才用上了取暖设备。”今年36岁的他,油田一线工作经验丰富,谈起这十年来油田发展的变迁,思绪万千,从石膏房、液化气谈到了如今的砖瓦房、空调。
“油田在发展,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但我最深的感触还是油区变绿了。”他站在井场上,手指着地93-91井组对面的山峦说:“我们刚来时,山很秃,走半天都见不到一棵树,而现在山上的树多了、草绿了,雨水也多了,油区生态环境在变好!”顺着他指的方向,放眼望去,临近10月,但对面的山峦上还披着一层绿装,欣欣向荣的绿色发展气息扑面而来。“厂里正在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对绿化工作越来越重视了,已经种植了几片碳汇林了,我们作业区每年都要组织栽树,这些松树、槐树都是我们一年又一年栽下的。”他说道。
地93-91井场的树木正郁郁葱葱。秋风吹过,清风拂来。在“十年树木”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姬塬人”矢志不渝地坚守在长庆海拔最高中献石油的信心和勇气。 (通讯员 李莉)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