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善治的“孝直模式”
乡村如诗如画,邻里之间和谐融洽,致富产业厚积薄发,乡村振兴步履铿锵……近年来,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孝直镇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探索基层善治的有效模式,持续做好优化村级建制“后半篇”文章,不断深化改革成果,进一步推动镇村“量变”转化为发展“质变”,成功破解了基层治理难题,蹚出了一条基层治理的新路径,把改革成果切实转化为老百姓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发展红利和治理实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创新“双线”治理模式 提升农村社区治理效能
孝直镇是济南市最早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乡镇,也是优化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的示范乡镇。早在2020年,居住在一起长达7年的和圣苑社区8个村,就合并成为了一个新村——和圣苑村。通过合村合心合力,不仅破解了农村诸多难题,而且合出了党的凝聚力、合出了群众满意度、合出了乡村振兴新局面。
“没调整之前,一村一套‘两委’班子,各村单打独斗,村干部水平不一,人心不齐、形不成合力,造成了‘人合心不合’的局面,导致各项工作很难上水平,也极大的增加了村级运行成本。”孝直镇党委副书记刘波介绍,通过合村并点,和圣苑村成立了6大办公室,分别承担基层党建、产业发展、基层治理、宣传文化、便民服务及综合事务等六大职能。同时,合理安排配置8个村的“两委”干部,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通过村党组织、经济组织、自治组织职责权限的再明确,整合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确保合出新画卷。
如今,和圣苑村已经成为孝直镇“产业强、村庄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样板村。生活在社区的居民,无论是居住条件,还是社区亮化、绿化、硬化,都与城市小区没什么区别。而这一切的变化都得益于孝直镇积极做好优化村级建制“后半篇”文章,探索实践的“双线”治理模式,该模式是孝直镇根据村庄合并后围绕为民服务、村庄发展、矛盾化解的需求因地制宜提出的。
所谓“双线”治理模式,即一条线是各类社会事务、矛盾纠纷化解、民生保障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对搬迁入住社区的村,通过建制整合,弱化小村的存在感,以合并后组建的新村为单位细分网格,实现“人在网格走,事在网格办”;另一条线是村庄建制整合之前各村的资源资产和债权债务继续沿用村级模式,并在今后逐渐与第一条线实现并轨,在未来几年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整合。
“通过建制整合,我们不仅能集中优势办大事,而且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底气更足、更有信心。”中联村党委书记安保华在谈及优化村级建制这项工作时深有感慨地说道。他介绍,中联村由6个村合并成立,通过整合资源,村里的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就拿前不久落地的中建八局济菏高速拓宽工程拌料场来说,过去需要和三四个村去挨个谈,一圈谈下来怎么也得两三个月时间。现在只要和一个村谈,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基本谈拢了,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大了,项目落地的速度更快了。
“我们在实践中归纳出,在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这个宏大命题中,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最大区别就是农村社区居民与土地等资源资产依然保持着天然的联系,也就是经济属性。这就对合村并居后的农村社区治理提出了新模式、新要求,因此,我们探索实施‘双线’治理模式。”孝直镇党委书记苏东润说,孝直镇将下大力气、花大功夫优化村社建制,总结归纳“双线”治理模式的经验和不足,进一步实现乡村善治,提升治理效能。
“一人一分一块钱”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
孝直镇付庄村历史上是一个一无区位优势、二无资源优势、三无公共积累的“三无”薄弱村。近10年来,村党支部书记亓明轩带领村里一班人不断尝试,大胆突破,积极探索农村改革新路径,破解农村发展难题,闯出了一条农村改革创新的新路子。
“通过村庄搬迁,群众拥抱了幸福的新生活。在此基础上,我们狠抓社区治理、环境卫生整治、培育文明乡风,着力推进搬迁后续服务,引导群众转变思想。”据亓明轩介绍,付庄村坚持以抓党建促社区治理为主线,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主导,“社区党支部+楼长+物业”的“三元共治”居民自治模式,形成了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有效化解了党员发挥作用难、居民社区管理难、热点难点问题解决难等问题。
付庄村的基层治理好经验,只是孝直镇创新“一人一分一块钱”治理模式、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缩影。孝直镇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流程再造、压实责任,创新探索出了“一人一分一块钱”的治理模式,为做好优化村级建制后半篇文章、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供了有效途经。
“一人”一方面是指党建引领的红色物业队伍,由新村党委领办物业、通过合理划分物业管区、聘请物业经理等方式,推进村“两委”班子和物业服务不断融合,着力培优“红色管家”,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是指新村不断做实做优以党员为主导的网格治理队伍,以合并后组建的新村为单位细分网格,推动党员下沉网格,推动党建网格、综治网格、环保网格等“多网融合”,构建纵向畅通、横向聚合、闭环高效的社会治理“全科大网格”,由网格员每天走访入户,排查小隐患、控制小苗头,新村矛盾纠纷调解结案率达95%,12345热线数同比下降56%。
“社区的绿化遮挡阳光了,家里暖气不热了,发个微信或者打个电话找到楼长,楼长再反馈到网格长,事很快就能得到解决,不用再找过去的村干部去解决了,这也加速了入驻社区村民思想的融合。可以说,没有这19个网格的治理,就没有今天中联村各个方面的有序治理。”说起2021年4月通过村庄建制整合,6个村合并成立中联村以来的变化,中联村党委书记安保华结合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例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所谓“一分”指的是新村全力打破小村界限,不断弱化小村“存在感”和“边界感”,实行全社区(村)统一的积分化管理制度。从健全完善新村村规民约入手,着力构建“N+”积分制管理体系,将各类社会事务、矛盾纠纷化解、民生保障全部纳入积分化管理,按照“分类积分、叠加核算、量化考评、激励先进”的原则,设置“基础性积分”和“激励性积分”双重指标,并由村“两委”干部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了解等方式,进行实地打分,村民凭借靠支持新村工作换来的积分到积分超市兑换物品,将村级事务与村民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不断提升村民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水平。
“一块钱”一方面是指新村聚焦群众致富、村集体增收,将新村土地和产业进行科学整合,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设产业党委等方式,依托新村产业发展办公室统一调配小村可用资源,形成集聚效益,开展规模化土地流转和种植,村民们以土地、劳动力等方式入股成为股东,通过土地保底分红+效益分红等多种方式获得分红,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步提升,50万以上的村占44%;另一方面是指将年终镇对村的全方位目标考核按照优化建制后的大村进行综合评定,根据考核结果实行村干部报酬差异化发放制度,强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观念,破解新村治理“面和神不和”难题。
和圣故里“和风”畅基层治理开新局
一个远近有名的乱子窝一跃成为“全国文明村”、一个“三无”村摇身变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竟然被评为“中国最美家庭”…… 在孝直镇,这些国字号称号的取得,正是孝直人民团结协作、向善向美的真实反映。
结合千年和圣故里“和文化”底蕴,孝直镇将“和文化”深度植入社会治理这一重点任务,建立了政治责任为先导,自治约束为基础,德治教化为辅助,法治惩处为兜底,智治手段为支撑的“和为贵”社会治理品牌,并打造了“和为贵”社会治理中心,调动了全体机关干部的干事积极性,提升了村干部的履职能力、治理能力和矛调服务能力,形成了社会有效治理的新指引,实现矛盾纠纷发生率、12345信访数、信访上行率“三下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获得感、社会文明程度“四上升”,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打造和谐孝直的社会治理工作目标。
“柳风百世芳,柳下惠风和”,孝直镇是被孔夫子尊为贤人的柳下惠故乡,2700多年的“和”文化在这生生不息的奔流中一脉相承。围绕“和”文化,孝直镇不断挖掘,开拓创新,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星级家庭评选、最美家庭评选、志愿者服务等,让“和”教育春风化雨,滋润人们的心田,孝老敬亲、文化兴村等时代新风花开遍地,芬芳四溢。
东湿口山村70多岁的王和生,四十年如一日,像对待亲娘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的婶子张淑英,他的事迹也被当地称颂为“新孝侄故事”。孝直村把开展星级家庭评选作为村级治理的主抓手,由乱到治,成为“全国文明村”。付庄村则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教育引导群众争做当代新农民,使这个“无资源、无区位、无特色“的穷村庄脱胎换骨,蜕变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刘所村成立积分超市,与群众的日常行为相挂钩,对群众的文明行为用积分的形式积累下来,让他们定期地到积分超市里兑换商品,以此来激励大家向善向美,共同维护好自己的家园……这些基层善治的好点子,激活了孝直镇基层治理的“一池活水”,在润物无声中奏响了乡村和谐的新乐章。
“孝直镇原有64个行政村,为整合各项资源,孝直镇按照规划先行、搞好试点、分类推进、系统优化‘四步走’思路,优化为36个村,实现了资源共享,凝聚了发展合力。”据苏东润介绍,“和”文化的传承和普及,也为做好优化村级建制工作提供了文化支撑。孝直镇将“和”文化与新时期村级治理、乡村振兴相融合,使“小家”变“大家”,让大家在一团“和气”中携手共进、争先创优。和圣苑村整合后,村里积极与山东省太阳能协会、山东省工业安装公司联系,争取到167千瓦的公益性光伏和成柳间作肉苁蓉项目,在村里不花一分钱的情况下,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多万元。同时,在农业产业发展上,大家联合发展、携手共赢。一条汇河将孝直分为东西两大部分,汇东以大规模蔬菜生产而闻名。在“和”文化影响下,两岸群众相互交流,使汇东蔬菜产业越过汇河,遍及商庄、付庄、泊头等,实现成功西扩。
孝直镇坚持恪守“和”文化这一核心价值观,也为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从项目建设到技改扩产,孝直镇无论是在跟踪服务还是人文环境上,都齐心协力,不遗余力,为工业强镇创造有力的文化氛围,为工业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了优然万头牧场、东方希望生猪养殖、海升现代农业、牧泉元兴饲料、华上包装等一批全产业链项目相继在孝直落地、生根开花。
在基层治理的过程中,孝直镇还依托村级党群服务中心、镇党校等场所,以村为单位开办了“微夜校”,用多种形式的活动将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到群众尤其是年轻人中,凝聚起党员群众助力乡村发展的强大共识,激发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以“微夜校”为代表的“先锋365”经验做法被省委党校列为教学案例,这也成为孝直镇做好优化村级建制“后半篇”文章,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重要“法宝”。
“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工作有利于优化农村规划布局和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也是促进乡村振兴、推进基层治理的重要途经。”苏东润表示,做好优化村级建制“后半篇”文章,还有很多的路要走。孝直镇将在前期的探索实践中,进一步做好经验总结和提升工作,建机制、优布局、夯基础、补短板,通过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优化村级治理结构和便民服务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让基层善治的“孝直模式”内容更加充实、内涵更加深刻。(记者 陈曦 通讯员 赵青山)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