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注入“贤动力” 文明实践开出“幸福花”
邻里出现纠纷,乡贤出面调解;修路缺少资金,乡贤带头捐款;村里发展缺思路,乡贤出谋划策……近年来,内蒙古乌审旗乌审召镇将探索“乡贤+志愿服务”作为盘活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关键一招,充分引导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乡贤人才在弘扬文明乡风中发挥“引领”和“教化”作用、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智库”和“助推”作用、在乡村治理中发挥“减压”和“协调”作用,“崇德向善、泽被桑梓”的乡贤情怀,正在乌审召这片沃土上开出绚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乡音未改话发展
“我曾是一名教书匠,从教几十年,真切感受到了国家的巨大发展,这些巨变归功于党的坚强领导。参与村里的理论宣讲,就是想让乡亲们懂政策、感党恩,在党的好政策支持下凝心聚力谋发展。”生于1961年的徐玉山,是浩勒报吉村的一名退休老教师,在岗时勤勤恳恳耕耘在教育第一线,为乡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几十载。退休后,本可颐养天年的他,却总是“闲不住”,总琢磨着重新走上“讲台”。于是,他利用自身“文笔佳、口才好”的特长,用一句句贴近群众的家乡话、大白话、实在话传递着党的“好声音”,使枯燥的理论宣讲“活”起来、“乐”起来,因此成为乌审召镇特聘荣誉讲师。
“今天,我们来聊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讲了啥。”在浩勒报吉村道德讲堂,徐玉山与村民拉家常、唠变化、摆事实、讲道理,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讲得有声有色。
“老徐的宣讲接地气、有温度,不仅让我们听明白了,还感觉很亲切。是党带领我们过上了如今的幸福生活,我相信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前来“听课”的村民你一言我一语,时不时夹杂着几句认识和看法,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
乡贤进讲堂,传播好声音。乌审召镇整合宣讲资源,以各嘎查村道德讲堂为平台,充分发挥乡贤志愿者的作用,用群众视角、身边故事、百姓语言开展宣讲,带领农村牧区党员群众学习党的理论、讲读党的大政方针、传播乡风文明,让基层理论宣讲变得“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
乡愁难忘报桑梓
乡贤眼界开阔,既有资本,还有广泛的社会资源。
乌审召镇广泛调动乡贤志愿者的积极性,引导其通过资源返乡、资金返乡、项目返乡、技术返乡、智力返乡、影响力返乡等方式,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支持家乡建设。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今年59岁的折飞荣,是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巴嘎淖尔村人。多年来,虽身在他乡,但家乡的百姓、家乡的建设,一直是他心中的牵挂。2014年,他积极筹措资金,为村民免费提供了50台小型玉米点播机,大大提高了村民劳动生产力。2020年,他和家人拆除老宅后自建一处图书室,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进一步传承。
为全力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巴嘎淖尔村在乌审召镇政府的指导下,与中国乡建院协作,成立了以资产为纽带、成员权制的“一社N部”综合性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按照党建+村集体股份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入股+养殖企业+村民养殖户的运行模式,“三起三变”实现组织增效、金融高效。然而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启动却面临资金难题,于是折飞荣、蒋子清、赵万胜等多名乡贤志愿者踊跃出力,先行入股约60万元,依托自身影响力,带动203名村民入股150万元,最终合作社得以顺利开业。
“我想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号召更多的乡亲关心家乡发展,大家一起把家乡建设得更好。”折飞荣说道。
乡情不变促和谐
乌审召镇聚焦旗委、政府用好“三分吸附法”、实现“三不两当地”要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健全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充分发挥乡贤地缘、人缘、亲缘优势,为基层社会治理融入了新力量。
在巴音陶勒盖嘎查有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字,群众说起他总是先竖起大拇指,他就是嘎查老支书吉格吉扎布。
退休之后,怀揣一颗“发挥余热”的初心,吉格吉扎布积极投身一线现场调解矛盾纠纷。凭着多年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在群众中较高的威望,他秉持着公正无私的态度,将一桩又一桩矛盾化解在了嘎查内。
乡贤来自群众,与群众最亲最近,群众有心里话更愿意跟乡贤说。他们既是村民心里的自家人,也是大家眼中的能人。
乌审召镇司法所张晓军感慨:“乡贤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望和较好的人脉,在调解疑难纠纷上游刃有余。”
目前,在各嘎查村乡贤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已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余件。
吾心安处是吾乡。在乌审召镇,乡贤志愿者作为一支扎根人民的有生力量,正推动着文明实践向纵深发展。(记者宫立灵通讯员李文慧高慧)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