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喀喇沁旗西桥镇:聚力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的发展理念,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落实“三增三优”工程,聚力发展高效精品特色产业,其“一乡一品”打造计划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而西桥镇的肉鸭产业,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整齐划一的厂房,干净平坦的小路,科学的养殖技术,现代化的养殖鸭舍,这样的肉鸭养殖场在西桥镇就有22处。2001年以来,西桥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深入推进肉鸭养殖项目,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真正实现民富村兴。
走进西桥镇姜家店村肉鸭养殖小区,宽敞干净的现代化厂房里,一只只精神抖擞的鸭子正在悠闲地吃着饲料。“目前我们肉鸭销售供不应求,主要销售给塞飞亚、九牧合、桂柳三家企业,收入非常可观,小鸭子变成了咱们农民致富的‘金鸭子’了。”养殖小区负责人一边给鸭舍进行智能调温,一边介绍肉鸭销售情况。
近年来,西桥镇坚持集中、集聚、集约的发展理念,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要素和资源持续向主导、特色产业汇聚,将肉鸭养殖产业打造成为镇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实现了富民强镇的“一二三”工程。
一个主导产业推进“一乡一品”
西桥镇肉鸭养殖产业经历了从散户到小区,从小区到规模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西桥镇肉鸭养殖产业始于2001年6月,全镇建有鸭舍9栋,总面积3600㎡,年出栏肉鸭约10万只,实现年收入约10万元。第二阶段:到2012年,姜家店、东土城子、西桥3个村共7个肉鸭养殖小区相继建成,鸭舍总面积近3万㎡,年出栏肉鸭80多万只,实现净收入约120万元。第三阶段:2018年以来,西桥镇新建了8处大规模肉鸭养殖小区、改建了1处肉鸭养殖小区,使肉鸭养殖面积翻了10倍,达到了27万㎡,年出栏肉鸭1000万只,实现净收入2500万元。
两点同步增收加速乡村振兴
一是农民收入显著提高。由2001年5户养殖户参与养鸭、人均年收入0.3万元,到2020年243户养殖户参与养鸭、人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带动村民134人务工,人均增收3500元;二是村集体经济增加。截至目前,西桥镇共有养鸭小区25处,养殖规模37万平方米,年出栏肉鸭1400万只,产值3.5亿,养殖户增收3000万,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230万元。
三方共同受益实现共赢互利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当地养鸭的最大受益者,从当初起步阶段的5户养殖户发展到现今的243户养殖户,从起步阶段年人均收入0.3万元到目前的年人均收入超过5万元,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西桥镇的1000万只肉鸭出栏量为塞飞亚、九牧合、桂柳三家企业提供了强大的产业基地支持,3家企业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竞争,企业品牌竞争力不断提高;随着养鸭产业的发展,村民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政治素养同步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得到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逐渐完善,基层群众共享乡村振兴发展成果。
喀喇沁旗西桥镇始终秉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要义,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对专业技术人才和先进技术的培育和学习,引进现代养殖方法。同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提高肉鸭养殖小区的粪便、污水的处理能力,变“粪”为宝,成为种植业的“养料”,注重养殖小区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断进行绿化,让肉鸭养殖产业不仅富口袋,更要美环境。
下一步,西桥镇将按照喀喇沁旗打造“一乡一品”的工作要求,在“十四五”期间,集中建设15-20万平方米肉鸭养殖舍,力争年出栏肉鸭达到2000万只,计划实现净收入5000万元,15个村集体年经济收入平均达到25万元,力将西桥镇打造成为赤峰市乃至蒙东地区重要的肉鸭供应基地。(记者 宫立灵 通讯员 王安琪 张鑫)
关键词:


相关新闻